|
卫生部副部长黄洁夫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我国有望年内实现申领驾照时进行器官捐献意愿登记。届时,居民在申领驾照时将对万一遇到车祸等意外情况死亡后,是否愿意捐献自己的器官以及捐献何种器官作出选择(4月25日《重庆晚报》)。
i) g4 Q2 c* f0 h- i5 r! W
" f9 ^# _) c5 O& ] 根据相关部门公布的数据,我国每年大约发生50万起车祸,其中死亡人数约10万人。而据报道说,我国目前需要器官移植的患者每年大概有150万人,其中只有约1万人能够做上手术。这也就是说,在车祸死亡人员当中,只要有1/10做了登记,就可以使器官移植的数字翻上一番,无疑,这样一个登记系统的建立,当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。9 B2 m! h' S$ n8 Q- e2 p5 S: s/ s
# Z! m' j# A. n' y# O
不过,对这样一个规定,能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,我却保持高度怀疑的态度。我担心,很可能,绝大多数申领驾照的人,会把这张“遇到车祸等意外情况死亡”后捐献器官的登记表格视为不祥之物,避之唯恐不及,甚至连看都不愿意看一眼,更不要说是主动登记了。9 ~' ?6 h( V9 Y2 m0 u: y0 d* m
/ U5 M/ E1 D' E9 R4 p4 a6 i4 ^8 r
为什么会这样呢?原因很简单,因为这样的登记系统,虽然出发点非常好,但却犯了中国传统的避讳文化的大忌。因为“死”虽然是一种不可避免、不可抗拒的自然现象,但在古代,人们对自然现象和自然力不能理解,所以就产生了恐惧心里,逐渐发展成避讳文化,把不吉利的词语同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,认为人要是听到不吉利的词语,似将会遇到各种厄运。这种心理的实质,仍然是语言灵力观的反映,好像语言有灵力左右人的命运和时代的变化。
, i) O3 Y0 x ^) E6 O% }& p. m5 [* D- x1 ?
这种避讳心理尽管没有科学根据,但却是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,我们在制定政策和进行各种经济社会活动时,如果能够适应这个现实,则会比较顺利,如果无视这个现实,甚至和这个现实迎面相撞,就会遇到各种挫折。河南前些年新发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游览区,一开始根据主峰的形态取名为“石人山”,但这个名称在南方语系的发音中,极易被读成“死人山”,因此这个景区一度门可罗雀,后来管理部门将景区的名称改为“尧山”,游客才渐渐多了起来。, Y4 {/ ~* D/ m% v/ u# o# c# U4 m
7 C* g6 {1 Y |3 }* @/ l 建立申领驾照时的器官捐献意愿登记系统,出发点是好的。但在避讳文化的大背景下,可能会被申领人视为某种不吉利的预兆,而难以收到预期的效果。很少网友无保留地支持这一规定,就预示了这一规定的前景。
6 ~% c( S* D) E# D& |6 \: r! U( c- O" N# p3 u+ k9 [
当然,移风易俗是应该的,不过这需要时间,也需要精英阶层作出表率,我想,假如各级领导干部能够在申领驾照时率先进行这样的登记,肯定会对这一规定的落实,产生比较好的推动作用。郭松民 |
|